如何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同时实现数据的有效共享和利用,是一个重大挑战。
国家医保局于2024年12月1日在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医院正式启动医保影像云共享路径,旨在通过医疗影像资料的云端存储与共享,实现患者可便捷阅读本人检查资料、同行可跨地区跨机构调阅检查资料、医保部门可核查已上传的检查资料。
启动医保影像云路径是有效防范影像学造假骗保的重要手段。2024年9月官方通报的无锡虹桥医院欺诈骗保案中的涉事医院原为医保定点单位,被举报其存在影像号缺失、影像与病历无法对应等行为以骗取医疗保险,甚而通过伪造、删除影像数据等恶意对抗调查,造成医保基金大量损失。
通过医保影像云共享路径,医保部门可随时核查医疗机构的检查项目及结果的真实性,避免发生重复使用检查影像、虚增检查项目等骗取医保基金的不当行为,从而保障医保基金安全,维护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
利益主体构成及优势分析
患者是医保影像云共享的直接受益者。患者经过传统影像学检查后需要等待胶片打印出来再到门诊就诊,而医保影像云共享的实时上传功能将大幅度缩短患者不必要的等候时间,加快就医流程。此外,传统实体胶片只能承载10%左右的影像信息,而医保影像云共享平台不仅能够存储全量无损压缩的医疗影像数据,还集成了患者历次的检查报告、会诊建议等丰富信息,患者无需因就诊的医疗机构甚至科室不同而被迫进行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有效节省诊疗时间,也减少“阅片费”“互认费”等不合理费用的出现,避免多次检查对身体的潜在损伤。同时患者还可以通过云端随时查阅上传的影像资料,便于自我健康管理和后续治疗。
医疗机构是医保影像云共享的关键使用者和数据提供者。影像数据占医院数据总量的80%至90%,且每个患者检查的图像数量往往达到数千张,因此利用医保影像云共享平台可以减少传统胶片的物理存储空间,降低胶片采购和运营维修成本。医护人员在云端直接调取患者此前所拍的影像,且可任意放大、缩小各个方位的影像,进而对病情进行动态化、精确化分析,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但现阶段多数医疗机构仍以经济作为考核指标,影像互通可能会影响医院营收和绩效考核,尤其部分二级及以上的医院顾虑如果实现了影像资料共享,医院流失患者的可能性会增加,同时既往的设备优势将不复存在,医院效益会减少,因此积极性不高。
医保部门是医保影像云共享的推动者和监管者。医保影像云共享使得医生可以更加便捷、准确地获取患者的医疗影像资料,减少诊疗过程中不合理、不必要检查,从而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同时医保部门通过对云端上的数据有效识别并依法查处医保基金使用过程中的不当行为,确保医保基金合理、合法、安全使用。
商业保险公司是医保影像云共享的潜在受益者。商业保险公司不尽掌握投保人生病就医的真实状况,需要付出大量成本进行核验,而医保影像云共享路径的启动,使商保公司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医疗影像资料。同时,医保影像云共享为商业保险公司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协助打通其在产品设计、定价、风险控制和市场扩展等关键环节的诸多堵点,进而提高商保产品的可支付性和公众接受度。商业公司可基于医疗影像数据分析市场需求,进而优化业务布局,开发满足客户需求的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等商品和服务,有助于拓展业务领域,实现经营质量、盈利能力、运营效率的稳步提升。
启动医保影像云共享路径下风险探析
如何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同时实现数据的有效共享和利用,是一个重大挑战。启动医保影像云共享路径涉及大量患者的个人隐私或高度敏感信息,包括个人身份、参保情况、病情病史、诊断结果等。这些数据一旦未经脱敏直接流出,将会对患者的隐私权造成严重侵害。此外,当患者的医保影像数据被存储在医保影像云共享平台后,患者无从知晓他人以何种身份、何种缘由对其个人数据进行访问甚至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使用的不透明加剧患者“不愿”“不敢”进行医保影像数据共享。
在医保影像数据传输共享的过程中,由于网络攻击、数据拦截以及不安全的通信协议等问题,参保人员的相关数据往往面临被窃取和篡改的风险。同时医保影像云共享的核心是将医疗机构的影像数据集中存储再进行共享,加之平台建设尚未成熟,技术漏洞和安全挑战仍然存在,因此这种集中化的处理方式使得医保影像数据更容易被非法获取,同时也增加了数据泄露被滥用的可能性。
此外,目前我国没有出台关于医学检查结果互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医疗机构没有得到相关的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实施检查结果互认意味着需要面临更多的潜在风险,由于病情变化的不可预测性,既往检查检验结果确实也存在多种不适用于互认的情形。而一旦出现因互认引起的医疗纠纷,目前难以明确界定主要责任是由患方、患方当前就医机构还是出具检查检验报告的医疗机构来承担,“检查结果互认”势必会成为相互推诿的借口,引发权责混乱。
启动医保影像云共享路径下风险防范之对策
1.将医保影像数据保护纳入法治轨道,加强数据管理与监督。
法规框架应明确规定医保影像数据的获取、使用、存储、传输、主体权限、责任分配等具体规范,实现各环节有法可依。
同时医疗机构、商保公司在实际利用医疗数据过程中应增加透明度,依法公开其参与医保影像数据共享与使用的目的、范围、方式、主体资质,并为有关部门及社会公众对其数据使用情况进行监管提供便利。
此外,作为医保影像数据云共享平台管理者的国家医保局应联合地方医保部门加强管理,对各类公私主体收集、存储、处理、转让的医疗数据信息等行为进行监管,并出台相应政策保障数据共享工作稳步推进。
2.搭建医保影像数据分类、分级体系,提高数据利用门槛。
首先,建立明确的数据分类体系。界定哪些数据可收集、使用和共享,哪些属于需严格保护的个人隐私或高度敏感信息,以防止数据泄露或滥用,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和信息安全。
其次,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敏感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等级。例如患者的个人身份信息、病历记录和诊断结果被视为高度敏感数据,需要最高级别的保护。而一般的医疗统计数据和行政管理数据则可归为低敏感数据,保护级别相对较低。
最后,根据不同的数据敏感等级,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对于高度敏感数据,应当进行强加密处理,只有拥有正确解密密钥的用户才能访问原始数据,并采取严格的访问控制和实时监控等配套措施;对于低敏感数据,则采用基本的加密和访问控制手段。数据分级保护还需具备动态调整机制,要能够根据数据使用环境和安全威胁的变化,灵活调整保护级别和措施,确保数据始终处于安全状态。
3.建立医保影像数据访问、使用留痕机制,落实责任追溯制度。
为了降低患者隐私泄露的风险,医保影像云共享平台的所有用户需通过实名制认证,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在云端上进行医保影像数据的上传与下载可通过增加接诊医生、商保公司法定代表人电子签名或指纹识别的操作程序加以防范。
医保影像数据的使用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确保数据的合法合规使用。此外,云端应当自动、准确、详细记录用户对数据的所有访问和操作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数据查询、下载、修改以及删除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操作日志实时反馈给医保部门,主要包括用户ID、IP地址、操作时间、操作类型、操作对象及操作结果等详细信息,确保能够追踪到医保影像数据的流向和使用情况。一旦数据出错引发医疗纠纷,能够迅速定位到出错的环节,为界定责任主体、明确权责归属提供事实依据,从而更好地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4.提升不同医疗机构影像结果同质化水平,调动数据互认积极性。
不同医疗机构影像设备、检查技术和数据格式存在差异,因此启动医保影像云共享路径应当统一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上传路径、标准化业务质控及互认规则等,确保医疗影像资料的一致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有利于降低前期数据整合校准、后期数据分析利用的难度,为医生接诊跨科室、跨地域就医的患者提供便利,能够以高清无损的方式实时查看原始检查检验结果,从而确保诊疗质量。
医保影像数据实现互认可能会减少医院的收入和病人出现流失,从而不能很好地保证医生凭技术获得合理的收入,医生难免在落实检验结果互认上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不高。因此医院加强培训和宣传,提高医生对影像互通的认知和接受度,同时合理调整医保支付政策和医院收入分配机制,例如建立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分配制度,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率与个人评优评先、薪酬水平挂钩,同时对医生经提醒应调阅不调阅、边互认边开单等行为,予以通报、约谈等。
5.加大医保影像数据滥用行为的查处和惩罚力度,保障医保基金安全。
医保部门应当与公安、司法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对云端中的医保影像数据情况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从而识别出可能存在滥用医保影像数据的医保欺诈行为,一经查证属实立即依法予以惩处。同时通过媒体、官方网站等渠道,定期公布医保影像数据滥用行为的查处结果,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
医疗机构和商保公司可以针对本单位发展实际,建立医保影像云共享合规性负面清单,确保相关从业人员及时了解掌握违规违法问题情况,主动规避问题。对于违规者,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处以不同的处罚,甚至可直接进行通报并采取行业禁入措施。
参保人员作为自身医疗数据的第一责任人,应当明确自身权利和义务。对其组织、参与医保影像数据滥用以骗取医保基金或者提供便利条件的,应当依法追究责任,并将其不法行为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在一定期限内限制其参与医保相关活动或享受相关待遇,具体限制时间可根据情节恶劣程度和违法金额的大小而定。
在医疗领域,患者的影像资料不仅是疾病诊断、医学留证的宝贵资源,更是推动医学交流、促进学术进步的关键。医保影像云共享平台的建设和使用涉及多方主体的利益,具有减轻患者负担、提升诊疗效率、加强医保监管、推动医疗信息化等多重意义,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伴随着患者隐私保护、数据篡改滥用、法律权责归属等风险。因此,在启动医保影像云共享路径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这些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进一步优化患者就医体验、提升医院诊疗效率、保障医保基金安全,进而推动医保影像云共享路径的建设和发展。
(作者供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
标签: